“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的名言。在此,笔者将摘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本文的题目,作为这些年从事扶贫审计工作感受的总结,同时也勉励自己先从前两句做起。自从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起,笔者一共参与过9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审计项目,担任项目主审4次。笔者在这些年的扶贫审计工作经历中,既体会到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巨,又感受到扶贫审计干部肩上责任之重大。笔者将在此文中谈论一些对扶贫审计工作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体会,以期与奋战在扶贫审计一线的审计干部共勉、共鸣。
一是切实提高扶贫审计的政治站位。审计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决定着扶贫审计查处问题的质量和水平。诚然,提高政治站位不是靠喊几句口号、查几个问题体现出来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潜意识存在的东西,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和对发现问题深刻反思得来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几乎每次的扶贫审计,审计都会对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存在的发钱发物、未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问题进行反映,似乎这也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这类问题却很少得到系统地研究,为什么每到一个贫困地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出现,或者换个角度思考,基层政府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讲话,可以看出,总书记要求产业扶贫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改变简单发钱发物、包办代替的扶贫方式,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夜校、讲习所,以及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也就是说,在扶贫审计时,对待这类问题,审计就是要反映扶志、扶智等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反映基层政府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中存在的困难,这样才能从根子上把产业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从而推动被审计单位真正把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好,并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审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时,应该养成自觉将中央政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与平时审计工作相结合进行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自我的政治站位,加强宏观分析能力和政策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审计工作,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二是要有时刻扎根基层的意志品质。当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就是7年。知青期间,他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真正与老乡们同甘共苦。因此,作为新时代审计干部,要有时刻准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志品质。这些年,笔者借助于扶贫审计项目下乡的机会,经常与乡镇的干部、群众进行交流,也去了很多乡镇的政府办公、就餐,他们的工作条件普遍比较艰苦,而且上级交代的很多任务都需要乡镇一级去真正抓落实,乡镇的干部经常用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这种情况。同时,乡镇干部还要和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调解矛盾、宣讲政策。由此,乡镇干部普遍形成了非常灵活、接地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作风也多偏艰苦朴素、沉稳扎实。这种务实为民的意志品质,对于审计干部来说尤为可贵,也尤其缺少。因此,审计干部应该利用好一切与基层打交道的机会,要有“脚踩黄泥”的实践经验,能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求教,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时刻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获得智慧,不断增长自身才干。总之,审计干部应该把这些当成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历风雨、接足“地气”。
三是着力突出为民审计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对审计干部责任和担当的重要考量,也是我们审计工作应该秉承的重要精神。刚刚从事审计工作时,笔者对审计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就是查几个问题就可以完成任务了,根本没有把审计工作放到“为民而审,为国而计”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和思考。随着自己参加的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尤其是扶贫审计以来,对“审计为民”的认识也从模糊逐渐具体化。比如,每次扶贫审计时,审计人员都会发现贫困群众未享受医疗健康政策、兜底保障政策等类似问题。虽然,每次发现问题涉及的人数可能只有几十人、问题涉及的金额甚至只有几千元,但是,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说,这也许就是救命钱,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改善他们生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情怀。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的扶贫审计时,都应该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审计,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围绕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形成我们审计的工作重点、突破点,切实通过自己的审计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扶贫审计干部更应要有时不待我、决战今朝的韧劲和勇气,扎根扶贫审计一线,为夺取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奋斗到底!(齐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