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经济责任审计的误区
发布时间: 2021-02-23 浏览次数: 433

来源:山东省审计厅

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整理列举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八个误区,分别是逢离必审、全部审计、面面俱到、定责不清、撒手不管、片面反馈、重审轻改、忽视内审供参考借鉴。

    误区一:逢离必审

  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两种形式,一些基层地方和部门、单位误认为“逢离必审”,任中审计占比甚至不到三成,有的地方一次安排四五十项,有的县一年安排上百项,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审计疲于应付,无法保证质量。

  对此应把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常态化“经济体检”的定位。坚持任中审计为主,前移监督关口,提高审计时效性,将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避免流于形式。

强化计划刚性约束。从审计计划源头抓起,科学立项,严格管理,防止随意追加调整计划。通过任中审计早发现、早提醒、早警示,促进权责明晰,保护更多领导干部,发挥制度正效应。

  对于过去以离任审计为主的单位,不宜简单“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阶段分层级推进,精心谋划做好项目示范引领,循序渐进地推行任中审计。

    误区二:全部审计

  一些地方(部门、单位)误认为在一定周期内必须对所有审计对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甚至按此考核审计机关并追责问责。这是脱离实际的,与审计全覆盖的精神实质是不相吻合的。

究其原因,在于理解偏差、盲目认知、脱离实际、形式主义。中央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并不是要求各地脱离实际,盲目教条地对一定周期内对所有审计对象全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对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审计全覆盖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为审而审、牺牲质量。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关键岗位、社会关注程度高、权力集中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

  要积极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构建“大监督”格局,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等监督贯通协调。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相对更关注单位本级和重要二级单位,其他下属单位更注重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努力构建不同层次、多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

创新组织管理,整合利用资源成果,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加强统筹协调。

    误区三:面面俱到

  经济责任内涵丰富,一些地方(部门、单位)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能“包打天下”,将经济责任审计当成“大箩筐”,在相关制度设计中泛化甚至滥用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面面俱到。

  对此:第一,明晰审计边界。经济责任只是领导干部责任中的一种,并非包罗万象,应厘清边界,防止无限扩展,应聚焦主责主业,宏观着眼、中观剖析、微观入手,科学制定方案,严格质量控制,以资金资源资产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重点,检查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资金资源资产、防控经济风险等情况,防止审计缺位、越位、错位。

  第二,聚焦重点靶向发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提前研究谋划,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履职特点、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等,借助信息化手段总体分析,以权责清单、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清单、审计核查事项清单等为抓手,把握规律,明晰重点,提高抽查代表性,防止面面俱到、浅尝辄止,防止思路不清、“盲人摸象”,防止工作发散、“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防止千篇一律、一概而论,防止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努力精准“画像”。不调阅与履行经济责任无关的会议记录纪要,不评价选人用人等与经济活动无关的事项,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后查询个人银行账户、干部人事档案等。

    误区四:定责不清

  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审计发现问题逐一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一些地方、部门误认为问题没有后果就不能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

  对此:第一,应深刻认识责任界定的意义,梳理责任链条。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从经济事项的“最先一公里”、中间环节到“最后一公里”,全过程了解决策执行等各环节责任人的履职尽责情况,综合分析研判问题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和领导干部所起作用等实质要件,力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经得起检验。

  第二,准确把握“后果”的内涵。审计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判断和合理认定“后果”,既关注资金资产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相对直观且易于发现和取证的后果,又关注造成的恶劣影响、潜在的经济损失浪费和风险隐患等相对隐蔽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后果。通过分类编发定责原则、编制审计常见问题清单、典型案例及领导干部权责清单、风险防范清单等,明确标准,提前警示,积极引导。

    误区五:撒手不管

  实践中,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依靠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甚至将项目完全外包,放任由社会中介机构作出审计评价、保存审计档案等,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性质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为应对任务重与人员少的矛盾,大量购买社会中介机构服务或全权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工作,存在较大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的工作任务,政治性、政策性强,要关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制定执行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战略、重要经济事项决策执行绩效等情况,要深入了解单位主责主业和领导干部工作思路、具体举措及成效,可能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工作秘密和个人隐私,社会审计不宜作为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对此: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必须纠正并杜绝完全交由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出方案、做底稿、定责任、写报告、存档案等情况。

   审慎聘用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为解决人少事多的现实困难,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在符合保密规定、严格组织管理、明晰工作职责、强化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参与一些具体工作,如工程造价、资源环境审计等专业技术性较强或是财务收支等常规经济事项,严格规范审计,确保工作质量。审计机关要严格把好审计质量检查复核关口。

    误区六:片面反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审计反馈会程序。一些单位(部门、单位)误以为,审计结果反馈会就是现场审计结束时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交换会,未引起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会程序的意义了解不够,没有从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角度认识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班子成员反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

  对此建议:第一,高度重视并精心筹备会议。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目标的实现。为深化审计结果运用,增强审计监督效果,审计机关要秉持客观、专业、精炼、及时等原则,精心筹备组织审计结果反馈会议,既要肯定成绩、反映问题,又要推进问题解决、防范风险。

  第二,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审计部门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反馈审计结果和相关情况时,可以邀请成员单位、有关主管部门派员参加,也可以探索建立与组织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常态化的联合反馈工作机制,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其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以及班子成员述责述廉的重要内容,必要时推进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发挥监管合力。

    误区七:重审轻改

  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存在着重审计轻整改、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跟踪督查不够等情况,一些问题事项整改落实不到位,甚至屡审屡犯。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受审计资源限制和惯性思维影响,审计部门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审计组织实施上,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够重视审计整改的情况。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扎实做好审计的“后半篇文章”。

  对此建议:第一,深刻理解审计“经济体检”论。作为常态化的“经济体检”,审计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审计发现问题后,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审计整改,防止做无用功。审计部门对整改工作负有跟踪督促责任。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入研究,把握问题特点、规律和趋势,分析可能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提出意见建议,推动举一反三、标本兼治。

   第二,做好制度设计。将跟踪督促整改放在与审计同等重要的位置,探索建立与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联合督查整改、会商研判、实地检查等工作机制。推动被审计单位建台账抓整改、落实落细责任分工、限期销号,必要时组织审计整改“回头看”,压紧压实责任。对需要追责问责的问题严肃处理,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送专项督办函、约谈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等方式,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误区八:忽视内审

  部门、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类型,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组成部分。一些部门、单位没有结合单位特点和实际,抓好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些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层次,回避定责,不符合形势要求。

  对此建议:第一,树立审计工作一盘棋思维。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充分调动内部审计的力量,促进成果综合利用。部门和单位应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特点,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深化审计,加强与国家审计的沟通协调,防止出现“拉抽屉”“翻烧饼”等现象,发挥监督合力。

   第二,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事项、资料报送等工作机制,加强业务指导监督,帮助内部审计,找准职责定位,做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适用的组织协调机制,科学制定计划、强化质量控制、规范审计程序、强化结果运用,提升人员能力素质,推动部门、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岛  邮编:237012  电话:0564-3305020
©皖西学院审计处版权所有